立足国内大循环 更好释放旅游消费需求
□ 戴学锋
习近平总书记 9 月 1 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双循环意味着国际国内两者不可或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无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国必须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同时,也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努力扩大内需,让经济发展惠及民众,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得益于外循环,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旅游业发展充分融入国家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标是作为窗口行业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20世纪 80 年代,我国外汇非常紧张,实行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市场的战略,努力为国家创汇。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入境旅游收入从 1978 年的 2.63 亿美元,上升到 1988 年22.47 亿美元,十年增长了 7.5 倍,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1998 年以后,扩大内需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旅游业逐步将战略重点转向国内, “十五”期间,我国完成国内旅游业投资 6257.73亿元,旅游业投资增速大大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时,从“十五”规划以后,国家逐步把发展国内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三大市场的重点。1998 年国内旅游业总收入为 2391.2 亿元,到“十二五”末的2015 年已达到 34195.1 亿元,增长了约 13 倍,为我国扩大内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长远看,我国旅游业依然要坚持国际国内双轮驱动,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服务。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游业应立足国内大循环,大力发展国内旅游。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差异性大,发展国内旅游具有强大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等指标多年排名世界前列。
其次,近年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量旅游需求释放到国外。相关统计显示,2019 年我国出境旅游花费总额 2546 亿美元,出境旅游人均花费高达 1500 美元,而 2019 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仅为 953 元人民币。
再次,我国国内旅游业体量巨大,相关资料显示,2019 年全年我国国内游客 60.1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57251 亿元,如果国内旅游需求完全释放,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会更大。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一业兴,百业旺。据统计,旅游业综合带动系数仅低于工业和建筑业,大大高于初级产品加工、交通运输、金融等行业。国内旅游就业门槛儿低,对农民工再就业具有极大的吸纳能力。国内旅游还具有弥合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
最后,旅游业非常敏感,但韧性强。最新调研发现,在很多疫情控制好的地区,当外向型工业企业依然低迷萎缩的时候,旅游业已经快速复苏,有些地区已经复苏到历史最好水平的 70%。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之一,国内旅游完全可以恢复繁荣。
近期,我国旅游业发展应立足国内大循环,要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包括放量土地供给、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等手段,在利好政策引导下,让市场发挥作用,吸引更多旅游投资,释放国内旅游潜在市场需求,让更多人参与国内旅游。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尧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